|
石油观察
来源:中国石油报
作者:中国石油报
时间:2012-01-04
2011年,川中油气矿潼南作业区产量突破10亿立方米,实现了历史性突破。2012年1月1日,看着产量提高,员工乐开了花!
远山,薄雾轻纱。井场,寂静空远。
1月1日9时许,吐哈丘东采油厂疙瘩台试采站员工王新军戴上安全帽,拿起管钳、F扳手等工具,与班长公青、同事邵如意微笑并简单交谈了两句后,转身拉紧安全帽带,向采气树走去。
疙瘩台是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,没有正式的路,风多而且大,一场风过后,戈壁上就没了路的痕迹。所谓的路,就是员工每天巡检习惯行走的路线。时间一长,石子被他们踩实了,那条曲曲弯弯的线路比别的地方低了一些,就变成了一条“槽”。用员工王新军风趣的解释就是:“走的人不多,但次数多了,就走出路来了。”
2010年年初,吐哈油田在疙瘩台建起试采站。43岁的王新军和同事公青、邵如意先后来到疙瘩台,开始了长期驻守。
疙瘩台位于新疆有名的十三间房风区内。每年3月、4月,这里几乎天天刮风,赶上12级大风,风卷戈壁,飞沙走砾,甚是可怕。试采站的10余间铁皮野营房迎风的墙面早没了油漆,上边布满印痕,像被刀子划过一般。
然而,风再大,天气再糟糕,试采站每两个小时一次的设备巡检雷打不变。碰上刮风天,半夜里,值班的3个人腰里捆上麻绳,相互搀扶着,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,近乎匍匐着爬向装置区。王新军说:“沙子打在脸上,火辣辣的,都不知道把脸藏哪里才好。”
隔月倒班的生活让两个班的6个大男人接近崩溃。“一提感想二字,就让人心酸……”坐在条凳一头的王新军猛吸了一口烟。
荒漠中的疙瘩台无遮无拦,冬季最冷时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。天然气生产最怕冷,一旦发生冻堵,气井将无法生产,危害极大。
农历兔年大年初一,疙17井发生冻堵迹象。另外一个班的徐国成巡井时发现险情,当即通过对讲机联系值守站内的两位员工。
井口泄压、加注甲醇,实施一项项防冻堵措施。从16时一直忙到次日4时,3个人都忙得没顾上吃口饭。之后,他们又轮流巡检,直到疙17井恢复正常生产。
试采站投产至2011年12月18日,疙瘩台试采站已安全采气超过1770万立方米。为了生产安全平稳运行,6名坚守井场的员工两年内来回巡检8800多次,在荒芜的戈壁上踏出了一条“无痕之路”。
国际石油网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国际石油网无关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石油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国际石油网,转载时请署名来源。
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
图片正在生成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