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上海石化巧用市场手段,在保证电厂供应的同时,通过石油焦“置换”,为企业增效近300万元。
据了解,上海石化自备电厂使用的燃料,一部分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石油焦。目前,市场上的石油焦分为弹丸焦和海绵焦两类,弹丸焦仅能作为锅炉燃料使用,海绵焦用途更广泛,因此其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。而上海石化自产的石油焦,正是后者——海绵焦。
该公司一直关注市场行情,希望通过从市场中采购低价弹丸焦,来置换出自产的优质海绵焦,以获取价差利润。今年年初,由于市场供需变化,两种“焦”的价格都出现了上涨趋势,且用途更广的海绵焦价格涨势更为强劲。该公司销售人员提前启动相应计划,在两种焦的价格“赛跑”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果断出手。
于是,本月上旬,上海石化今年首批约1.5万吨优质海绵焦被推向市场,同等数量的低价弹丸焦被采购进厂作为燃料。就在这看似简单的“一进一出”间,上海石化增效近300万元。
国际石油网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国际石油网无关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石油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国际石油网,转载时请署名来源。
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