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石油相关企业要闻

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:“智”插新质生产力“数字翅膀”

来源:科技日报

时间:2024-04-26

假如,在炎炎烈日下,你拿了无数个氢气球,你知道哪个在下一秒会爆炸?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知道。同样,在独山子石化,面对1000多台高速运转的机泵,你知道哪个会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?就是连“超人”也不敢保证。

如今,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有一项技术,实时在线进行监测、预警,无异于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

独山子石化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,自2021年被列入中国石油“数字化转型,智能化发展”试点单位以来,智能化建设更是为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插上了“数字翅膀”。2023年,该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“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。


时刻追求优异答卷

“我们班8小时生产乙烯1135吨,这已经是最大产量了。”4月20日,准备下夜班的时候,乙烯一部内操颉东东一边看着电脑,一边向身旁一位同事说道。

“这样算下来,三个班就是3405吨,接近装置极限了。”同事高兴地说。

大修临近,乙烯一部通过实时优化技术,开启“乙烯产量最大化”模式,发掘110万吨/年乙烯装置产能潜力,时刻追求“优异”答卷。

2018年8月,公司乙烯装置实时优化技术开始实施,2021年6月系统建成上线投用,用1000余组数据,建立数据库,导入现场色谱分析仪,建立实际模型。这项技术具有原料实时数据协同与处理、裂解炉模型在线校正、裂解气在线分析系统故障诊断等功能。

“以前生产出现问题,要赶快取样拿去化验,有时候化验结果要等一天,根据化验结果调整的时候,已经非常滞后了。”颉东东说,实时优化技术通过乙烯原料选择优化、裂解炉群负荷动态分配优化、裂解炉深度实时优化等技术的应用,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或目标产品收率最大化等目标。

实时优化技术投用后,乙烯装置双烯收率提高了0.37个百分点,装置综合能耗降低了1.04%,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。

“千里眼+顺风耳”

4月20日21时,炼油一部二级工程师张俊峰收集统计完当日的机泵、防腐、特种设备等报警信息,并发布到运行部工作群,供相关人员查阅。

“4月7日和8日,高危泵发生两次报警,已经及时处理,其余全部正常。”张俊峰说,炼油一部将150台机泵纳入高危泵进行管控,通过实时智能监测应用,全部受控。

高危泵是高温热油泵、轻烃泵及有毒有害介质泵的统称。2022年8月底,公司机泵高效智能化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,目前包括所有高危泵以及其它危险泵等在内的1458台机泵,已经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。机泵报警处理、预知维修流程可视化,实现PCDA(计划、执行、检查、处理)循环,机泵管理实现快速追踪,效率大幅提升。

管理平台还构建了“全员监测模块”,全员参与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%左右上升至95%以上,全员积极应用机泵监测系统的目标落地。

“在线监测功能非常强大,把以往人工现场监测没有发现的‘疑难杂症’故障识别出来,提供维护、维修策略,实现了机泵预知维护和维修。”张俊峰说。

据了解,管理平台投用后,延长了机泵运行周期,配件消耗降低,降费明显,年度增效190万元;原有人工监测模式升级为线上监测,效率提高80%,每年人员节约工时不少于4万小时;计划检修升级到预知检修,机泵作业量年度下降20%以上。

“狼来了”有新故事

小时候,我们都听说过《狼来了》的故事。

“狼来了”的故事曾一度在独山子石化的各个装置上演,让员工不胜其烦。

“2021年12月,我们炼油二部发生报警1034次,一天33次,每次报警都头皮发麻。特别担心真的出事,因为好多人都已经麻木了。”炼油二部员工王源培说。

工艺报警管理作为工艺平稳性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,平均报警率、峰值报警率、陈旧报警数等均是工艺平稳性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。但是以前由于各种原因,公司每套装置每周产生的报警信息数量有成千上万条之多,甚至达到每周五六十万条。早在2017年至2018年,公司就开展了先进报警管理项目建设试点工作,取得了明显的报警削减效果,但不完全满足管理要求。

王源培说:“听老师傅说,为了降低报警数量,刚开始的时候靠人工统计、分析,制订措施,耗时费力,效果一点也不好。”

2020年3月,公司针对炼化装置低效、无效报警泛滥问题,基于实时数据,自主开发数据应用,引导优化报警管理,每岗日均报警次数降低97%。合理的报警设置和及时正确的操作响应,有效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,提升了操作人员异常情况处置能力,避免了因报警未及时响应处理而产生的工艺波动,从而提高了装置整体运行效能。

该公司执行董事、党委书记徐文清表示,要统筹总部和地区分公司资源,加大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,加强智能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支撑生产、管理、服务全方位数字赋能,为提高核心竞争力、增强核心功能努力奋斗。


特别声明

国际石油网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国际石油网无关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石油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国际新能源网,转载时请署名来源。

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

微信 朋友圈

相关推荐

更多石油信息推荐 >

图片正在生成中...

关闭
返回